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,这是新时代赋予交通人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。截至2018年我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,正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。我院作为交通建设的先行者,“逐”路人,几代人为此付出了智慧、艰辛和汗水。
近日,《吉林日报》国庆特刊专栏记者走近我院,对院退休老职工----即第一代交通人,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先行者85岁的王国顺老人进行了采访,院长刘贵有、工会主席兼总会计师付德吉陪同受访。王国顺老人深情地讲述了我省从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始,到广受赞誉的鹤大高速公路“双示范”工程,再到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“智慧交通”,一代代吉林交通人勇担重任,开拓进取,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福祉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热血。
第一代交通人,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先行者
王国顺,自1957年参加工作起,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我院公路勘测设计当中。从勘测设计大队中默默无闻的一员,到担任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副院长、长平高速公路总体设计负责人,一干就是几十年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0公里增加到3298公里,发生了质和量的飞跃。1996年,随着长平高速公路通车,我省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,也开启了高速公路建设、运营管理的新征程。23年间,从规划起步到提档加速,再到提质提效,科学发展,高速公路跨越平原,穿行高山,拱卫城乡,通边达海,挺起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钢铁脊梁。
“长平高速公路从预可研、工可研、初步设计、施工图设计,到其后的3年施工建设期间,全程参与。”提起这条路,85岁的王国顺老人感到由衷的自豪。
“这个项目从省里到厅里都十分重视,有关省、厅主管领导亲自参加可行性研究及设计评审会,这是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,它的意义不言而喻。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设备都比较落后,想要做好困难真不少”。王国顺说,“为了提升设计水平,交通部给予了大力支持,让我们参加其他省份的高速公路审查会,提供学习的机会”,“回来后我们迅速将学到的经验和技术应用到我省高速公路设计当中,当时做了两条线的初步设计方案,经过分析论证,推荐了现行路线方案,得到交通部的好评。”
为了将项目现场情况熟记于心,王国顺曾徒步走完全程132公里。老人告诉记者:“我借了部小录像机,走到关键的地方录下来,心里就有底了。”
“要说工作有啥诀窍,当属认真、技术和经验这几点。”王国顺在担任二级路建设监理期间,发现路上有个坑,便觉不妥,叫人挖开后发现地下是个溶洞,“要是不做处理在上面继续施工,恐怕要出大问题。”正是凭着这股“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”的韧劲儿,许多不易察觉的安全隐患被一一化解。
王国顺说:“干了几十年交通设计工作,如今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设计理念、技术水平和测设手段发展得很快,路越修越快、越修越好,现在咱们省的高速公路衔接各市(州),为我省经济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,我看着真欣慰啊!”
采访中,院长刘贵有表示,今天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的形成,是几代交通人不懈奋斗的结果,老一辈交通人虽至暮年,当年的他们犹如今天的我们,我们要从前人手中接过接力棒,承载着我们这代交通人的历史使命,续写吉林交通新篇章。
《吉林日报》今日刊发“壮丽70年,奋斗新时代—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?三代人?七十年”特刊《“逐”路人》,感谢《吉林日报》记者走近我院,讲讲我们身边的交通人的故事。